Tuesday 17 January 2012

An Introduction to Poetical Couplets (by Youxuan Wang)


An Introduction to Poetical Couplets
Youxuan Wang
2011-12-20

祜笃兰陔厘延萱阁,辉增玉树宠锡金泥。
(诰封宜人过母单太宜人六旬荣寿。侍生黄自元顿首拜书。
黄自元书《楷书八言联》 洒金纸本 169×31.5cm×2
见于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2005年首届大型拍卖会


对联略说[1]

王友轩
2011-12-20


对联是一种由两个对偶的句子构成的短诗,它借助于书法艺术被书写在纸上或镌刻在木板、木柱上,悬挂在建筑物的户外门楹两旁或室内厅堂的正墙上,既是传递某种思想和情感的载体,也是一种愉悦情怀的视觉艺术品。

在本文中,我将专门讨论对联的文法、修辞问题,不论及对联的文体演变史,也不谈论与对联相关的书法问题及道德教化和人际交往的社会问题。我将首先重点介绍对联的几个基本风格特点,之后将简略介绍一下上下联的在章法上的呼应形式以及对联的使用场合。[2]


一、对联的四个基本特点
Four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a poetical couplet

对联由对偶的两句话所构成。上句叫上联,也叫初句;下句叫下联,也叫对白。从句法角度来讲,对联的上下联应满足四个要求:1. 字数相等; 2. 结构一致; 3. 语义相关; 4. 平仄交错。

(1) 字数相等

这意味着,如果上联是八字,下联必须是八字,上下联的字数必须完全相等。古人称每行八字的对联为“八言联”,称每行七字的对联为“七言联”。我们不妨以此类推。

(2) 结构一致

在解释对联的句法结构之前,我们先介绍一下我们分析句子结构时常常使用的符号标志:


我们给对联例案做句法分析时,将使用这些符号来标志相关大的句子成分。

上下联的结构一致,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两联的句法结构相同。另一方面,上下两联充当句子结构中各句子成分的词语,必须一一相对应。

第一,要使两联的句法结构是一样的,句子成分的前后语序要完全一致,如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状语对状语,补语对补语。譬如,在以下对联中: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两个句子都是“定语 + 主语 + 地点状语 + 谓语” 结构,两句整整齐齐相对应。

第二,充当各个句子成分的词语所属的词性也各个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等。我们不妨再度举例说明,试着分析一下下面四个对联的句法和词类:
a)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b) 藕入泥中,荷出水面。
c) 玉管通地理,朱笔点天文。
d) 闭门推出窗前月,投石冲开水底天。


a)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句法分析: 
   
  词类分析:
            明月 -- 清泉            (名词对名词;偏正结构)
            --                     (名词对名词)
            --                     (方位词对方位词)
            --                     (不及物动词对不及物动词)

b) 藕入泥中,荷出水面。
  句法分析: 
   词类分析:
            --                     (名词对名词)
            --                     (趋向动词对趋向动词)
            --                     (名词对名词)
            --                     (方位词对方位词)

c) 玉管通地理,朱笔点天文。
  句法分析:

  词类分析:
            玉管 -- 朱笔            (名词对名词;偏正结构)
            --                     (及物动词对及物动词)
            地理 -- 天文      (名词对名词;偏正结构)

d) 闭门推出窗前月,投石冲开水底天。
  句法分析:
 (连谓结构,第二个谓语带结果补语)

  词类分析:
            闭门 -- 投石      (动宾词组对动宾词组)
            推出 -- 冲开      (动词加补语对动词加补语)
            窗前 -- 水底            (名词加方位词对名词加方位词)
            --                     (名词对名词)

根据我们的分析,我们认为,上面的例子都是严谨的对联。在句法结构上,上下联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在词性方面,上下联相对应的用词都属于同一种词类。

(3) 语义相关

从内容上来说,上联的主语,与下联的主语,所指的事物应该属于相关的范畴。譬如,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联中,上联的主语是“月”,下联的主语是“泉”,二者所指征的都是自然景物。同理,在“藕入泥中,荷出水面”两联中,上联的主语是“藕”,下联的主语是“荷”,二者所指是同一种植物的两个部分;上联的补语是“泥中”,下联的补语是“水面”,所指的是同一场景中的两个不同的方位。

清朝以来,民间流行一种启蒙读物,书名叫做《笠翁对韵》。此书意在帮助学生们学会将各种事物对应起来。譬如,这本书开头几行是这样讲的:

地,雨风。大陆长空。山花海树,赤日苍穹

这意味着,如果上联中出现了“天”字,下联相应的位置上可以考虑使用“地”字;如果上联中出现了“雨”字,下联相应的位置上可以考虑使用“风”字。反之亦然。

前面举的那个例子 “玉管通地理,朱笔点天文”,即是遵循这个规则。此中,“玉管”(a jade flute) 是一种乐器,“朱笔”(a cinnabar brush i.e. a writing brush which dips in red ink made of the mineral cinnabar) 是一种文具,二者完全对应。“地理”指大地的面貌,“天文”指苍天的气象,也是对应的。

(4) 平仄交错

对联起源于古代律诗,因此讲究节奏性,追求音乐美。在音律方面,对联所要表现出来的特点恰好与句法方面的特点相反。在句法方面,对联要追求同一性,二联的结构要保持一样。相反,在格律上,相对应的的字应该尽量地做到平仄交错,使对联读起来抑扬顿挫,节奏分明。

具体的做法如口诀所释:

平对仄,仄对平,平仄要分清。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这个口诀解说了两种情况。

第一,上下联相对应的字,必须在声调上严格地交错。如果第一联的某字用了平声,第二联相应的某字则用仄声。这就是“平对仄,仄对平,平仄要分清”的意思。例如,白居易《忆江南》中的三四句,即是采用这种做法:

日出江花红胜火 (仄仄平平平仄仄)
春来江水绿如蓝 (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二,上下联相对应的字,必须在声调上相对地交错。两行的第一、第三和第五个音节的声调可以随意,但是,第二、第四和第六个音节的必须交错。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为例:

明月松间照  (平仄平平仄)
清泉石上流  (平平平仄平)

在这两个对偶句中,“明”与“清”的声调同是平声,没有交错。“松”与“石”的声调也是平声,没有交错。它们分别占有第一和第三个音节。然而,“月”与“泉”和“间”与“上”则两两相错。上联仄,则下联平;上联平,则下联仄。而这是关键的,因为它们分别落在第二和第四个音节上。

对联的格律,如果不能是上述的第一种情况,则应该是第二种情况,至少使上、下联的声调相对地交错。


汉字的音韵,分古音和现代发音。作为现代人,要了解古音的声调,须得熟记古代韵书中提供的注音。古音中的入声字很难掌握,因为它在普通话中消失了。尽管很难的,但仍有许多崇古的人士不怕挑战。

也有许多人认为,既然我们是现代人,要用现代汉语交流,就不妨以现代汉语的声调来分平仄。现代汉语有四声,它们的平仄值如下:

1
2
3
4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当代中国人实际上是用现代汉语普通话发音。在创作对联时,能够更具四声断平仄,也是不错的。


三、对联的章法 (The Organization of a poetical couplet)

前面讲的,都是根据句法和声律来分析上下联的对应关系。这是从形式的角度来分析对联,但这并不意味着,内容对结构不管紧要。事实上,对联虽短,也有章法 (organization),而章法恰恰是依据内容来理解的。

对联的章法主要表现在上下联的逻辑关系。我们不妨把上联当作一个命题 (proposition) 把下联也当作一个命题。两个命题之间可能具有三种逻辑关系:1) 平行关系;2)对立关系;3)因果关系。传统上,人们把具有这三种关系的对联分别称为正对、反对和串对。

1)平行关系:正对法
上下联各自的主语俱指征同类的事物或观念,上下联所表达的命题在内容上不矛盾,也不形成因果关系或承前启后的关系。它们相互独立,并行不悖。在这种情况下,这种对联的对应关系被成为正对。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即是正对的例子。“明月”对“清泉”,二者都是景物。“松间”对“石上”,二者都是场所。

以下四个对联也是运用正对的例子:
a)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寿,俱属于同范畴;东海南山属于同范畴。)
b) 浮舟沧海,立马昆仑。(沧海昆仑,俱是地理名称。)
c)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白鹭,都是飞鸟。)
d)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花江水,都是自然景物。)

正对法主要着眼于两联中的关键名词。如果动词谓语没有明显地突显对比,而关键名词都指同类事物、同类观念,那么,上下联的章法就突显了平行关系。

2)相反关系:反对法
对子中两个句子,在内容上是不能前后矛盾的。因此,所谓相反关系,不是指上联表达一个命题(如:水向低处流),而下联又表达一个完全相反的命题来抵消(如:河往高处走)。这里所讲的相反关系,是指两联中相对应的某些关键词(尤其是作谓语用的动词)在词义上是相反的。如果我们把“河往高处走”改为“人往高处走”,这样下联就不会与上联“水向低处流”在逻辑上相矛盾,而同时又点出了两个不同的现象。

前面在分析句法结构时我们所举的例子“藕入泥中,荷出水面”的章法也突显了一个相反关系。上联描述一种向下运动(i.e.,入泥中),另下联描述某种向上运动 i.e. 出水面)。

如果上联中的某个关键词(尤其是作谓语的动词)讲东而下联中相应的关键词却讲西,或上联讲好而下联讲坏,那么,二联的章法突显了一个相反关系,这样的对联属于反对。

以下三个对联也是运用反对的例子:
a) 愿做梅花清傲雪, 不学芦苇荡摇风(愿做不学动词作谓语,语义相反。)
释义:宁愿像冬天的梅花一样,面临冰雪的严酷,也要保持自己的清白的气节;不去学河边的芦苇,遇到江风的吹打,就毫无原则地随之摇摆。

b) 一生不曾屈服,临死不要争斗。(屈服争斗动词作谓语,语义相反。)
释义:活了一辈子,过去没有对邪恶势力屈服过;在即将告别人生的时候,则内心平静地放弃与死亡搏斗。

c) 红军中,官兵夫衣着薪饷一样;白军里,将校尉饮食起居不同。(一样不同形容词作谓语,语义相反。)
释义:在共产党的军队里,军官和士兵的军服与薪水是平等的;在国民党的军队里,军官和士兵的饮食与住房是有等级区别的。

从以上三个例子来看,我们发现,虽然上下联的谓语在词义上是对立的,两联各整体语句的命题却没有逻辑冲突。因此,所谓反对法,并不意味着上下联表达了两个相矛盾的命题。


3)串对:
有些对联,虽然上下联都是完整的语句,但是单独来看,它们都不能独立地表达完整的命题。上联与下联须得前后串联起来,方能表达一个完整的命题。在这种情况下,上联和下联或表达一个因果关系,或叙述两个前后相接的事件。

以下四个对联即是运用串对的例子:
a)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果与因:后句述因,前句述果。)
释义:要见到千里之外的远处,就必须再向上登一层楼。

b) 除夕刚饮祝捷酒, 新年又看报春花。(承前启后:除夕过后,方有春节。)
释义:昨晚是除夕,我们喝了酒,庆祝了去年所取得的成绩;今天是春节,我们观赏到了梅花,得到了春天即将到来的信息。

c)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结论与缘由:后句解释前句。)
释义:这些野草是强大的生命力的,虽然被野火烧过了,但是,并没有被消灭;春天到来时,它们将会发芽复活的。

d)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承前启后: 先在长沙,后去武昌。)
释义:我前几天还在长沙, 喝湘江的水; 现在我又到了武昌,吃长江的鱼。

总之,上联与下联,在内容上必须呼应。由上到下,句意必须连贯,逻辑关系必须很清晰,主题必须鲜明。正对法突显关键名词所指征的事物属于同一类别,反对法突显关键动词所叙述的现象属于相反的类别,而串联的着眼点在于各单联在语义上的非完整性


四、对联的形式及使用场合

使用对联的场合,大凡包括两类:(a) 欢庆; (b) 励志; c) 致哀。欢庆,包含节日欢庆,婚礼欢庆,生日欢庆, 节日欢庆等等。励志,主要指文人们或自我鼓励,或自我表白,或相互鼓励,相互称颂。致哀,主要是为了表达对已经去世的人的一种情感抒发。下面,我们讨论一下几个特殊场合。

1)春联
春节之前,中国家家户户都在自己的门楹上张贴红纸对联,以表示吉利。下面几副对联即是为这个场合而写的:

a)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庆祝往岁的成就,展望未来的美景。)
b) 三春草木如生意 万里河流似利源。(把春天草木的昌盛比拟为贸易经营上的成功。)
c) 国运昌隆百姓乐 家庭雍睦子孙贤。(爱国、爱家。)
d) 锦绣春潮迎祥居 康宁财喜集福家。(爱国、爱家。)

根据时尚的不同,大多数表达时人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如爱国、爱家乡 ( bd),追求财富 ( b c),祈望平安 ( d) ,庆祝成就(如a)等等。

2)喜联
年轻男女结婚办喜事,同房、屋外门楹上必然要张贴对联的。这样的对联叫喜联,下面就是一个例子:

百年恩爱双心结, 千里姻缘一线牵。  
释义:新婚夫妇将两颗心连到一起,恩恩爱爱地相伴到老年;夫妻婚配本来是命中注定,是由月下老人暗中用一红线牵连而成的。



3 寿联
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过生日,晚辈们、亲友们要表示祝贺。家中厅堂或屋外门楹要张贴对联,这样的对联角寿联,下面就是一个例子:
福如东海深 寿比南山高。
释义:愿老人家享受到比东海的水还要深广的福气,享受到比南山还要高的长寿。

注意,寿联中往往也暗示或明说过生日的人于这一天所达到的年龄。有些固定的俗语值得熟悉: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
花甲:六十岁;
古稀:七十岁。

4)挽联
若有人离世,亲戚、朋友往往会赠送挽联。军人、英雄和有成就的大人物去世,社会上也会通过挽联来表达哀思或怀念。挽联的内容,多为对去世者在世时所表现的性格或所取得的成就加以赞扬。下面这个对联即是一副挽联: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
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释义:七十二位英雄为了国家在战场上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那时正值春天;现在已到秋天,秋雨洒在黄色的菊花上,寄托着四亿中国人的哀思。

这个挽联来自位于广州市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这个烈士墓,是为纪念 1911 4 27 日(亦即农历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孙中山先生 (1866--1925) 领导的“三·二九”起义中死难的烈士而建造的。挽联是由黄兴 (1873-1916) 撰写的。上联赞美七十二烈士为国捐躯的高尚品德,下联抒发幸存人对烈士的深切怀念。

5)乔迁联
在农村,农家盖了房子,搬进新屋时,是要放鞭炮举行乔迁仪式的,远亲紧邻都得参加宴席,表示祝贺的。这时,新屋的门楹上往往会贴上一副对联,据说这样能够起到祛邪扶正的作用。

下面这副对联,两联头一个对应的字并在一起,便成了“门户”一词,暗示这是一个居所:

门迎春夏秋冬福
户纳东西南北财

释义:这幢新屋的大门,是为了四季迎接福气而设的;这幢新楼的房间,将会容纳来自四面八方各地的财富。

中国人很实际。对于他们,福气和财源,是凡人一生中不断增长的欲求。

6)开业庆联
自家或朋友家开业做生意,自己或许须请人写,或许须帮人写一副庆联, 表达生意兴隆的愿望:

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


五、总结
1 对联是一种诗歌。由于起源于古典诗词中的对偶句,在风格上对联追求高雅脱俗;在选词派句方面,对联讲究句法结构和用词类型的齐一;在音韵上,对联力求平仄交错,节奏清晰;在章法上,保证上下呼应,前后连贯。

2)对联不是以印刷品或手稿的形式私下流传,而是借助于书法艺术,或张贴、或安装在建筑物的门楹或墙壁上,公之于众。因此,它也属于大众文学。

3)另外,与许多古典诗词不一样的是,对联也不是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形式。在中国社会里,它是各种重要的社会仪式(如励志、庆典、祝寿等等)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具有交流感情,增强社会凝聚力的实际功能。



作业 - 对联分析
1) 黄自元撰写并书写的这个对联是:a) 开业庆; b) 春联;c) 乔迁联)d) 寿联?
祜马兰陔厘延萱阁,辉增玉树宠锡金泥。

2.以下为开业庆联。请通过资料检索,指出每副对联所指的行业:
a) 松竹赠绿素雅为佳, 芝兰送香淡雅最奇。
b) 男添庄重女添俏,夏透风凉冬御寒     
c) 虽然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d) 神州到处有亲人不论生地熟地,春风来时尽著花但闻藿香木香。
e) 刻刻催人资惊醒,声声呼汝惜光阴

3.以下为寿联。请通过资料检索,指出各个对联所庆贺的年龄:
a) 逾古稀又十年可喜慈颜久驻,去期颐尚廿载预征后福无疆。
b) 明月有恒纪年合献九如颂,长春不老添闰当称百岁人。
c) 辞赋登坛方半甲,功名强壮蚤旬年。
d) 不惑但从今日始,知天犹得十来年。
e) 上寿期颐庄椿不老,君子福履洪箔思陈。
f) 五岳同尊唯松峻极,百年上寿如日中天。  
g) 甲子重新如山如阜,春秋不老大德大年。
h) 从古称稀尊上寿,自今以始乐余年。

4)请分析上面各个对联的句子结构、平仄节奏和上联与下联的逻辑关系。(不必全部都做,可先拈稍容易的做。)


Further Readings:
Classical primer:

Journal articles:
'对联知识小问答'。《对联》(下半月)2011,(07) :11
胡松青。‘对联欣赏ABC’。《语文学刊》。 2011,(10) :85-86
潘荣桃。‘清明对联赏趣’。《语文月刊》。2011 05)。
吴麒; 吴平祥。‘古建筑文字装饰初探’。《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

Online material:
《对联的九十个常用术语释义》。汉典论坛。{Accessed on 2011-12-22)<http://bbs.zdic.net/redirect.php?tid=157413>

中国对联大全。[Accessed on 2011-12-206.] URL<http://www.edu3g.com/duilian/>

中国对联网。[Accessed on 2011-12-20.] URL: <http://www.duiduilian.com/>。

联都。[Accessed on 2012-01-20.] URL: <http://china-liandu.com/index.php>。 
 
 
    


[1]  本文的例句来源于各类教材和网络资料,但解说是由我自己撰写的。其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及可能存在的不完善之处,咸由我本人负责,欢迎批评指正。
[2]  在阅读这篇短文之前,读者应已经学会如何分析中文语句的结构,已经熟悉汉语拼音的语调和节奏, 已经接触过一些浅显的文言文。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