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10 June 2025

谈谈不同文化体系中的季节概念

 

Eastneyy seaside, Portsmouth, 7 June 2025


谈谈不同文化体系中的季节概念

王友轩 

2018-08-12


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上,气候的变化及其循环规律必然存在差异。因此,不同文明对季节的划分方式也各不相同。例如,赤道附近或南北极地区,由于气温变化不如温带明显,往往并不采用“春、夏、秋、冬”四季的划分,而是依据雨季、旱季或光照周期进行划分。有些文化虽然沿用了“四季”这一框架,但其具体含义却另有差异。


一、东亚四季起始日(基于太阳黄经)

中国传统历法进一步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约半个月,每个季节有六个节气,这是古人根据太阳在黄道运行所处的位置来划分的。


  • 立春:约2月4日,黄经315°
  • 立夏:约5月6日,黄经45°
  • 立秋:约8月7日,黄经135°
  • 立冬:约11月7日,黄经225°

用今天的话来说,也就是根据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行过程所目视的太阳沿着太阳黄道朝相反方向运行的位置变化而划分的。这是对季节变化更为精细的刻画,具有很高的科学性,也被大中华文化区其他东亚国家(如越南、韩国、日本等)所采纳。


二、印度六季划分(基于气象及民俗节日活动)

并非所有的文化都是从地球绕日公转的天文学的角度来划分季节。譬如,印度传统历法将一年划分为六个季节(Ritu),每两个月为一个季节,依次为:

  • Vasanta (春季):2月20日前后开始
  • Grishma(夏季):4月20日前后开始
  • Varsha(雨季):6月20日前后开始
  • Sharad(秋季):8月20日前后开始
  • Hemanta(初冬):10月20日前后开始
  • Shishira(寒冬): 12月20日前后开始

印度文化中,季节的划分不仅与气候相关,还与节日、神话与农事密切结合。因此,汉语中四季称谓,无法与印地语中季节名称形成语义等值而对译。


三、英国四季起始日(基于气象学)

有些文化体系像大中华文化体系一样,也把一年分为四季,其语言体系也存在概念相近的词汇,如英语中的 spring、summer、autumn、winter,似乎与汉语中的“春”、“夏”、“秋”、“冬”各各对应。但是,这些词汇的内涵和适用范围与汉语的季节称谓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等值词。

  • Spring:3月1日开始
  • Summer:6月1日开始
  • Autumn:9月1日开始
  • Winter:12月1日开始

以上馅饼图显示,英国的每个季节,依次比中国相应的每个季节都迟到一个月有余。作为语言符号, spring 与 "春"、summer 与 "夏"、autumn 与 "秋"、winter与 "冬",各自的季节标签分别对应太阳黄经的不同分段。虽然也有不少重叠部分,但并不完全吻合。各自所代表的气候的特点、居民的体验也都不等同。在各自所属的文化圈里,它们寓有不同的含义,并没有等值的语义。

以“春天”为例,现代西方气象学通常以公历3月1日为春季的开始,而天文学上则以春分(约3月20–21日)为春季起点。而在中国传统历法中,春天则从“立春”(一般在2月4日前后)就已开始。因此,当西方人刚刚迎来春分之日,东亚地区早已度过了半个春季。

此外,季节与气温的对应关系也存在文化差异。以“秋天”为例,西方气象学将秋季定为9月1日至11月30日,而中国传统历法中的“立秋”通常在8月7日前后,比西方定义早了近一个月。然而,此时的中国南方往往仍处于酷热之中,“秋老虎”仍在发威,而西欧某些地区(如英国南部)则已气温转凉,白天气温降至20度以下,夜晚甚至低于10度,呈现出典型的秋意。在英语中,autumn亦称fall,即“落叶之季”,反映了自然景观在该时节的显著特征。

例如,2018年8月12日这一天,在英国南部的气温约为摄氏18度,体感上已有秋意;而在中国湘南地区,气温却仍高达摄氏28度以上。若按照中国传统节气,此时已属秋季;而在西方气象学视角中,这仍属于夏季。


四、结论:季节名称的语义不等值

可见,虽然我们在翻译中常将 spring 对应为“春天”、summer 为“夏天”、autumn 为“秋天”、winter 为“冬天”,但这四对词汇在不同文化中并非完全对等的同义词。它们的语义范围、气候特征、起止时间等均存在差异,只能说是大致相当的“语义对应项”。

中英文季节名称的语义不等值是印证萨丕尔-沃尔夫语言相对论猜想的又一个案例。因此,跨文化交流中,我们应避免想当然地进行逐字对译,而应理解其背后所代表的文化与自然知识体系。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